第九十七章 高产量食物-《挽明》
第(1/3)页
眼见百姓迟疑着不肯走,张凤梧笑道:“诸位父老乡亲,杨千总事务繁忙,今日抽暇来此,你们要是真的爱戴杨千总,就不要耽误杨千总的时间了。”
杨鹤笑着接道:“等春耕的时候,那时估计我也闲下来了,到时我再来看望大家。”
一众百姓忙道:“既然杨千总这么说,那我们就回去了,杨千总说话可要算数,到时可一定要来。”
杨鹤笑道:“决不食言。”
众百姓听了,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去。
来到董老汉的住所,杨鹤打量了一下董老汉新建的房子。
房子一共三间,东面是董老汉的住处,中间一间是厨房,西面是女儿和儿媳妇和孩子的住处。
见董老汉只盖了三间房,杨鹤不由一愣,董老汉一家三代人,三间房怎么够住?
女儿以后要嫁人,可以不用考虑,但是董老汉还有个孙子,孙子长大以后,难道还跟母亲住在一起?
皱了皱眉,杨鹤问道:“大叔,你一家三代人,怎么只盖了三间房?孩子长大了怎么办?”
董老汉闻言苦笑道:“我们现在能有个房子住就不错了,哪里还能再起一栋房子?”
“不是让你们再起一栋房子,我是说怎么不多盖一间?”杨鹤奇道。
张凤梧闻言笑道:“他们不过是普通百姓,朝廷有制,普通百姓的正房只允许盖三间五架,再多一间便是违制,若是觉得住不开,只能另起一栋房子。”
(明朝时期,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,普通百姓的住宅,门房不得超过一间三架,正房不得超过三间五架。后来朱元璋放宽了限制,允许多建住所,建十处、二十处都没关系,但是间、架不允许增加。
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三间五架,过去建房没有钢筋水泥,用土墙,砖墙,石墙承重也很少,一般是用木柱承重,四根木柱围合起来便是一间。
然后在柱子上面架梁,梁上架檩,檩上托椽,椽上钉栈,栈上铺瓦或草,这样构成屋顶。这个架,指的就是梁上的檩子,架三根檩子的叫三架梁,架五根檩子的叫五架梁。三间五架的意思就是盖三间房,每间五架檩子。)
杨鹤闻言不由愕然,心道:怎么盖房子还有制度约束?
不过杨鹤马上反应过来,这里是明朝,封建**时代,有等级制度不奇怪,没有等级制度才奇怪,自己现在身处明朝,必须遵从明朝的制度,而自己不懂明朝的制度,以后可千万不能胡乱发问。
想了想,杨鹤说道:“我说的不是在正房顺着加一间,而是在东面或者西面两侧加一间厢房,这样不就行了么?”
董老汉闻言笑道:“现在孩子还小,等过些年再盖也不迟。”
杨鹤闻言心里暗暗叹了口气。
像董老汉家这样的情况,如果没有这个制度约束,那董老汉盖四间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但是有了这个制度,那董老汉势必要再起一栋房子才行。
虽然这时建房花不了多少钱,但是像董老汉这样的家庭,再起一栋房子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摇摇头,杨鹤不在纠结房子的事情,现在他还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,过多纠结,只是徒伤心神。
进了房间,杨鹤四下看了看,只见锅碗瓢盆一应俱全。
杨鹤点点头,董老汉这批难民逃难的时候非常从容,因此日常所需之物都带上了,不像此前那些人,逃难之时几乎什么都没带。
也正因为董老汉这批人并无什么短缺,因此抚宁县才能这么快把他们安置好,不然的话,这上千户人家,光日常用品,恐怕抚宁县都无法置齐。
第(1/3)页